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动态 > 四年我国教学/科研仪器资产总值净增1326亿元
四年我国教学/科研仪器资产总值净增1326亿元
点击次数:0 发布时间:2015-12-07
 

 今日,教育部网站刊登了《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据悉,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由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牵头成立评估组,对《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领域中期进展进行第三方评估。

  上述报告中提到,2010-2014年,全国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净增1326.14亿元,增幅高达57%。

  以下是教育部网站发布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主要结论:

  (一)高等教育规模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后持续增长,提前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阶段目标任务。

  2014年,在校生规模达到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高校数量为2824所,居世界第二,高校毛入学率达到37.5%,提前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预定36%的阶段目标。

  2000-2014年,高校录取人数的年增长率平均为10.7%,录取率由59%提高到74.33%,是1978年的12.3倍。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大学生数增幅超过3倍,毕业生占当年新增城镇人口比例从12.86%提高到61.62%,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二)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显著增强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办学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异军突起,科类层次结构趋于合理,高校办学类型趋于多样。

  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后,中西部高等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中西部高等教育体量不断增大,办学能力不断扩大。对比2000年与2014年:中西部高校从2000年的544所高校增长到2014年的1363所,增加了1.5倍,中西部高校数量占全国的53.9%。中西部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招生数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54.16%、53.84% 、54.38%。2008-2014年,14年间累计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招生92万人,相当于在中西部地区建立90所超过万人的高校,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上的差距从2007年相差17个百分点降低为6个百分点。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于全国201个地级城市,覆盖全部地级城市的60.36%,极大改变了高等教育格局结构。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和研究生在校生数之比从2000年的19.5:1降至2013年的15.8:1,本科毕业生数首次超过专科毕业生数。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相协调,与社会行业结构基本契合。

  (三)各类重大工程整体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科研承载能力增强,科研水平显著提升,文化传承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经“985工程”、“211工程”以及特色学科项目等平台拉动,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部分学科跻身于国际一流行列。英国QS“2015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前400强中有58所中国内地大学,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前50强中有7所中国内地大学,入选学科总数位列全球第五和亚洲第一。在“2015年亚洲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内地大学百强大学达到21所,取代日本(19所)傲居亚洲之首。《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及汤森路透社“2015年全球顶尖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内地27所大学跻身全球前500强,超越日本成为亚洲龙头。在学科前50强中,有23所中国内地大学在12个学科领域入选。

  高等学校承载科研能力大幅提升。2005-2013年,高等学校承担科研项目成倍增加并超过同期其它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高校基础研究在全国占绝对优势,基础研究经费在全国占比超过一半。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占据70%以上。2010-2014年,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583项,获技术发明奖1328项,获科技进步奖3577项。高校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占比为70%左右。2005-2013年,高校科技论文占全国比例一直占据70%以上。高等学校专利授权数从8843件增加到84930件,增加了8.6倍。

  (四)高等教育投入保持高速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高校师资队伍持续扩大,特别是“本科教学工程”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生均拨款水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3年至2013年,高等学校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26.93%,年均增幅为35.98%。高校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经费占全国教育公共财政支出的36.17%。

  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10-2014年,全国高校占地面积净增15502万平方米,增幅为9.9%。高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实验实习以及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净增7004.38万平方米,增幅达到15.33%。高校教学科研固定资产净增4867.25亿元,增幅高达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净增1326.14亿元,增幅高达57%。

  高校教师队伍持续壮大,发展态势良好。1999-2014年,教师队伍保持稳定增长,教职工总数达233.6万人,专任教师总数达153.5万人,教师队伍数量成为世界第一。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50%,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超过70%。

  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本科教学工程”实施以来,重点建设了1500个专业点,公布了3000多个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了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5000门资源共享课。建设了100个成效显著、受益面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高校实验室空间得到了拓展。2009-2010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共有实验室28156个,实验室面积2785.67万平方米。2012-2013学年这三项数据分别为29964个、3102.26万平方米。实验室数量增长了6.4%,实验室面积增长了11.4%。

  (五)高校以大联合、大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实施“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全国重点建设了833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一批全国大学生创业实验室,吸引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

  从目标达成情况来看,系列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培养了一批获得行业认可、具备很好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人才。

  从实施参与高校情况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共有208所高校的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进行改革试点,10415家企业参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试点高校125所,改革试点项目178项,综合改革试点64项。2014年,有44所高校开展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拔尖创新、农村订单定向全科医学等三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立项95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66所高校参与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涉外法律人才、西部基层法律人才等三种类型的教育培养基地建设。

  当前参与“卓越计划”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部分高校学生就业率达100%,学生素质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不少用人单位表示“卓越计划”的毕业生专业水平有优势,给予毕业生们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一致认可,不少单位与高校合作关系密切,提前“预订”毕业生。

  根据2013年494所高校的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实践(含实验)教学的学分占到24.44%,达到教育部预期的目标要求。根据2013年489所高校教学状态数据显示,其中与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相关课题数约占71.9%。根据486所本科高校教学状态数据显示,累计建有58169个基地,每次可接纳学生266多万人,当年实际接纳学生230万人次,如果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数估计,平均36.82%的在校生有机会到实践基地参加各类实习。

  持续推动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为抓手,全国累计组织117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710所地方所属高校参与计划,资助近8万个项目,投入经费近14亿元,参与学生近22万人,带动了高等学校整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推动实践育人以及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六)高校以大教改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深化教学改革。各高校通过深化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学科交叉、小班授课制等个性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南京大学“三三制”为代表,全国39所“985工程”高校已有29所学校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措施,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10年教育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从试验效果看,2013届500名毕业生中,96.6%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86%进入基础学科或交叉学科领域深造、22%进入学术排名前10的世界顶尖大学就读、20%进入学科排名前10的世界顶尖大学就读;2014届近1000名毕业生中,95.4%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

  实施主辅修制,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辅修制已经成为高校的一种普遍做法。截至2013年底,各高校修读双学位(主辅修)学生数占在当年招生数比例的平均值为13.95%。部分高校积极尝试跨学科设置专业,推进文理交融。

  夯实教授上课制度,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根据抽查82所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报告,2013年,各高校给本科生上课教授数占高校教授总数的平均值为85%,基本夯实了教授上课制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部分高水平大学率先实施新生研讨课、小班课,开启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潮流。部分高水平大学适应互联网思维的学习方式,建立中文MOOC平台,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改变。

  (七)高等教育公共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高校办学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大联动”的高等教育质量内外部保障体系不断走向成熟。

  教学评估实现对高校分类引导。教育部以新理念、新标准、新技术与方法,从顶层设计“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通过院校自我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改变过了过去以“一把尺子量不同高校”的做法,促进高校自主发展和特色建设。2010年起,开展对2000年以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合格评估,已评估143所学校,覆盖了全国28个省(区、市),约占全国新建本科高校总数的50%左右。从2013年起。对参加过上一轮评估的本科院校实施审核评估,完成了18所高校试点工作。

  倡导专业论证和国际同行评估。从2009年到2014年,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领域已由10个拓展到14个,年度认证专业数量由30个增加到138个。目前,通过认证数量的专业由75个增加到318个,覆盖高校由51所增加到106所,大部分“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均已参加认证。2012年,中国完成了加入《华盛顿协议》的相关准备工作,并在13个专业领域开展了69个专业认证试点。

  建立内外联动的质量保障机制。在评估引导下,各高校从质量标准、队伍建设、机构组织、监控手段以及反馈改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建立有标准、有组织、有队伍、有监测、有反馈的内部质量监测评估体系。

  建立质量报告发布制度,接受第三方评估。2011年,要求39所“985工程”建设高校编制教学质量报告,2012年,范围扩大到“211工程”高校。2013年扩大到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校。截至2013年底,省一级专门的评估机构已经发展到13家。

  (八)高校树立以生为本意识,切实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学生就业率保持稳定,学生对就业、高校教学等各个方面基本满意。

  根据60所“211”工程院校发布的《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数据,“211工程”院校学生对专任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为88.6%。其中学生最为满意的项目是师资队伍(92.5%)和教师专业水平(90.5%),然后依次为教学质量(89.47%)、教学教风(87.75%)、教学管理(84.73%)、资源保障(84.64%)。

  根据227所高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分析,2014年高校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占87.92%,“985工程”高校满意度高达93.24%。

  根据对155所新建本科院校27134名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情况,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感到“满意”的达到46.71%,“基本满意”的达到39.9%,根据这两项指标合计出的学生对教育质量的总体满意度达到86.61%。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对1139所高校的学生满意度情况的分析:全国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平均分值为4.09(五分制),这说明学生对高校总体表示比较满意。就综合满意度情况来看,全国高校的平均分值为4.09分,其中“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的分值分别为4.58和4.32。

 

 

 今日,教育部网站刊登了《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据悉,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由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牵头成立评估组,对《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领域中期进展进行第三方评估。

  上述报告中提到,2010-2014年,全国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净增1326.14亿元,增幅高达57%。

  以下是教育部网站发布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主要结论:

  (一)高等教育规模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后持续增长,提前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阶段目标任务。

  2014年,在校生规模达到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高校数量为2824所,居世界第二,高校毛入学率达到37.5%,提前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预定36%的阶段目标。

  2000-2014年,高校录取人数的年增长率平均为10.7%,录取率由59%提高到74.33%,是1978年的12.3倍。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大学生数增幅超过3倍,毕业生占当年新增城镇人口比例从12.86%提高到61.62%,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二)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显著增强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办学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异军突起,科类层次结构趋于合理,高校办学类型趋于多样。

  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后,中西部高等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中西部高等教育体量不断增大,办学能力不断扩大。对比2000年与2014年:中西部高校从2000年的544所高校增长到2014年的1363所,增加了1.5倍,中西部高校数量占全国的53.9%。中西部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招生数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54.16%、53.84% 、54.38%。2008-2014年,14年间累计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招生92万人,相当于在中西部地区建立90所超过万人的高校,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上的差距从2007年相差17个百分点降低为6个百分点。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于全国201个地级城市,覆盖全部地级城市的60.36%,极大改变了高等教育格局结构。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和研究生在校生数之比从2000年的19.5:1降至2013年的15.8:1,本科毕业生数首次超过专科毕业生数。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相协调,与社会行业结构基本契合。

  (三)各类重大工程整体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科研承载能力增强,科研水平显著提升,文化传承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经“985工程”、“211工程”以及特色学科项目等平台拉动,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部分学科跻身于国际一流行列。英国QS“2015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前400强中有58所中国内地大学,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前50强中有7所中国内地大学,入选学科总数位列全球第五和亚洲第一。在“2015年亚洲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内地大学百强大学达到21所,取代日本(19所)傲居亚洲之首。《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及汤森路透社“2015年全球顶尖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内地27所大学跻身全球前500强,超越日本成为亚洲龙头。在学科前50强中,有23所中国内地大学在12个学科领域入选。

  高等学校承载科研能力大幅提升。2005-2013年,高等学校承担科研项目成倍增加并超过同期其它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高校基础研究在全国占绝对优势,基础研究经费在全国占比超过一半。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占据70%以上。2010-2014年,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583项,获技术发明奖1328项,获科技进步奖3577项。高校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占比为70%左右。2005-2013年,高校科技论文占全国比例一直占据70%以上。高等学校专利授权数从8843件增加到84930件,增加了8.6倍。

  (四)高等教育投入保持高速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高校师资队伍持续扩大,特别是“本科教学工程”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生均拨款水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3年至2013年,高等学校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26.93%,年均增幅为35.98%。高校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经费占全国教育公共财政支出的36.17%。

  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10-2014年,全国高校占地面积净增15502万平方米,增幅为9.9%。高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实验实习以及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净增7004.38万平方米,增幅达到15.33%。高校教学科研固定资产净增4867.25亿元,增幅高达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净增1326.14亿元,增幅高达57%。

  高校教师队伍持续壮大,发展态势良好。1999-2014年,教师队伍保持稳定增长,教职工总数达233.6万人,专任教师总数达153.5万人,教师队伍数量成为世界第一。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50%,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超过70%。

  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本科教学工程”实施以来,重点建设了1500个专业点,公布了3000多个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了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5000门资源共享课。建设了100个成效显著、受益面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高校实验室空间得到了拓展。2009-2010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共有实验室28156个,实验室面积2785.67万平方米。2012-2013学年这三项数据分别为29964个、3102.26万平方米。实验室数量增长了6.4%,实验室面积增长了11.4%。

  (五)高校以大联合、大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实施“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全国重点建设了833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一批全国大学生创业实验室,吸引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

  从目标达成情况来看,系列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培养了一批获得行业认可、具备很好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人才。

  从实施参与高校情况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共有208所高校的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进行改革试点,10415家企业参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试点高校125所,改革试点项目178项,综合改革试点64项。2014年,有44所高校开展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拔尖创新、农村订单定向全科医学等三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立项95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66所高校参与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涉外法律人才、西部基层法律人才等三种类型的教育培养基地建设。

  当前参与“卓越计划”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部分高校学生就业率达100%,学生素质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不少用人单位表示“卓越计划”的毕业生专业水平有优势,给予毕业生们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一致认可,不少单位与高校合作关系密切,提前“预订”毕业生。

  根据2013年494所高校的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实践(含实验)教学的学分占到24.44%,达到教育部预期的目标要求。根据2013年489所高校教学状态数据显示,其中与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相关课题数约占71.9%。根据486所本科高校教学状态数据显示,累计建有58169个基地,每次可接纳学生266多万人,当年实际接纳学生230万人次,如果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数估计,平均36.82%的在校生有机会到实践基地参加各类实习。

  持续推动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为抓手,全国累计组织117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710所地方所属高校参与计划,资助近8万个项目,投入经费近14亿元,参与学生近22万人,带动了高等学校整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推动实践育人以及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六)高校以大教改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深化教学改革。各高校通过深化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学科交叉、小班授课制等个性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南京大学“三三制”为代表,全国39所“985工程”高校已有29所学校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措施,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10年教育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从试验效果看,2013届500名毕业生中,96.6%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86%进入基础学科或交叉学科领域深造、22%进入学术排名前10的世界顶尖大学就读、20%进入学科排名前10的世界顶尖大学就读;2014届近1000名毕业生中,95.4%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

  实施主辅修制,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辅修制已经成为高校的一种普遍做法。截至2013年底,各高校修读双学位(主辅修)学生数占在当年招生数比例的平均值为13.95%。部分高校积极尝试跨学科设置专业,推进文理交融。

  夯实教授上课制度,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根据抽查82所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报告,2013年,各高校给本科生上课教授数占高校教授总数的平均值为85%,基本夯实了教授上课制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部分高水平大学率先实施新生研讨课、小班课,开启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潮流。部分高水平大学适应互联网思维的学习方式,建立中文MOOC平台,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改变。

  (七)高等教育公共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高校办学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大联动”的高等教育质量内外部保障体系不断走向成熟。

  教学评估实现对高校分类引导。教育部以新理念、新标准、新技术与方法,从顶层设计“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通过院校自我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改变过了过去以“一把尺子量不同高校”的做法,促进高校自主发展和特色建设。2010年起,开展对2000年以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合格评估,已评估143所学校,覆盖了全国28个省(区、市),约占全国新建本科高校总数的50%左右。从2013年起。对参加过上一轮评估的本科院校实施审核评估,完成了18所高校试点工作。

  倡导专业论证和国际同行评估。从2009年到2014年,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领域已由10个拓展到14个,年度认证专业数量由30个增加到138个。目前,通过认证数量的专业由75个增加到318个,覆盖高校由51所增加到106所,大部分“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均已参加认证。2012年,中国完成了加入《华盛顿协议》的相关准备工作,并在13个专业领域开展了69个专业认证试点。

  建立内外联动的质量保障机制。在评估引导下,各高校从质量标准、队伍建设、机构组织、监控手段以及反馈改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建立有标准、有组织、有队伍、有监测、有反馈的内部质量监测评估体系。

  建立质量报告发布制度,接受第三方评估。2011年,要求39所“985工程”建设高校编制教学质量报告,2012年,范围扩大到“211工程”高校。2013年扩大到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校。截至2013年底,省一级专门的评估机构已经发展到13家。

  (八)高校树立以生为本意识,切实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学生就业率保持稳定,学生对就业、高校教学等各个方面基本满意。

  根据60所“211”工程院校发布的《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数据,“211工程”院校学生对专任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为88.6%。其中学生最为满意的项目是师资队伍(92.5%)和教师专业水平(90.5%),然后依次为教学质量(89.47%)、教学教风(87.75%)、教学管理(84.73%)、资源保障(84.64%)。

  根据227所高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分析,2014年高校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占87.92%,“985工程”高校满意度高达93.24%。

  根据对155所新建本科院校27134名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情况,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感到“满意”的达到46.71%,“基本满意”的达到39.9%,根据这两项指标合计出的学生对教育质量的总体满意度达到86.61%。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对1139所高校的学生满意度情况的分析:全国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平均分值为4.09(五分制),这说明学生对高校总体表示比较满意。就综合满意度情况来看,全国高校的平均分值为4.09分,其中“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的分值分别为4.58和4.32。

 

 

联系人:李先生
电话:010-67892001
手机:1352168320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